cha

ChatGPT,你过来呀

  相比之前的AI,ChatGPT表现大大超出了外界的预期,能写文章,做视频,写代码,可以像人类一样对话,甚至还能明白一些人类之间的情感和关系……这样全方位辐射的能力,意味着它可以进入人类的多数行业,因此不少网友担心自己已经处于失业的边缘。

  在ChatGPT推出两个月后就积累1亿用户,同样的用户量,TikTok用了9个月,Instagram花了两年半的时间。谷歌、百度、京东等大型企业则连夜推出类似产品搭建护城河。

  “会说话的AI”

  你可以将它理解成一个“会说话的AI”,类似钢铁侠的贾维斯,会说机器的话,也会说人类的话。

  一方面,它可以像我们平日使用的语音助手、智能音箱或是其他AI设备,直接给出结果,不同点在于它真的是给出了一个答案,而不是搜索结果的罗列。

  例如以“写一首现代诗”为题目,现在常用的语音助手会在网上“爬虫”,列出与主题相关的搜索结果,或是以幽默的方式回答“我不会”。

  ChatGPT会按照要求,将搜索答案进行整理、优化,以对话形式直接呈现结果,抛开水平不谈,至少它真的写出来了。ChatGPT还能很快根据聊天的上下文内容不断与使用者互动,单从这一点来说,更符合人类认知的“连续对话”。在应用层面上,它可以根据用户的需要进行内容领域的创作,也能为程序员敲代码、检查程序错误等工作提供帮助。

  另一方面,ChatGPT在回答涉及到人类关系的问题时,能明显感受到它的思维:

  我:5+2等多少?

  ChatGPT:等于7

  我:但我老婆说等8

  ChatGPT :从我了解到的数据5加2的确等于7,不过你老婆说等于8,一定有她的原因,为了家庭和谐,你可以说等于8。

  亦或是向ChatGPT提问该如何哄老婆开心,它也能提供可执行的标准答案,甚至比人类自己想的还要周全和细致。相比回答问题,ChatGPT有时还会说一些“正确的废话”,其实反倒是这一点让我觉得它很像人类。

  学会思考,有思维能力,这也是为何ChatGPT会让人惊叹。通过训练数据和模型,自己生成内容,打破了原先简单的比对和匹配方式。值得注意的是,即便是在一问一答中,本身也是对ChatGPT的一种训练,用每日愈加丰富的知识储备帮助人类完成任务。

  有测试显示,ChatGPT在百科检索、数学问答、文学交流、常识问答、知识推理等对话任务上的意图识别率均达到98%左右,在生活闲聊上的意图识别率约为95%,已具备较好的语义理解能力。

  除了上面提到的内容创作,ChatGPT也比其他AI产品拥有更高的智商。按照其研发公司Open AI的说法,它能通过明尼苏达大学四门研究生课程测试,在沃顿商学院商业管理考试中,它的通过分数甚至可以固定在B-到B区间。

  ChatGPT的出现,是“人工智能+深度学习”模式的范例,人工智能积累从量变到质变的结果,意味着AI技术在发展这么多年后再度迎来了分水岭。

  几多欢喜几多愁

  随着ChatGPT一同出现的,还有人们的危机感,感觉自己随时都有可能会失业。

  有媒体列出10个最有可能被替代的职业,包括技术工种、媒体传播工作者、法律工作者、市场研究分析师、教师、财务、交易员、平面设计师、会计师、客服,考虑到ChatGPT本身强大的内容创作能力,对人文学科的冲击显然更大,越是简单重复性的工作,越容易被取代。

  那么哪些工作不容易被取代?目前来看是需要面对面互动或身体技能职业,比如工人、美发师、厨师、医生、护士等,这些职业将继续依赖人类的理解和完成任务的能力而存在。不过,随着机器人技术的发展,叠加人工智能,未来同样会面临类似的风险,无非只是未来有多远的问题。

  我现在是能够理解,上个世纪的人第一次面对电脑的感受。不过,危机总是危险与机会并存。

 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,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,电脑作为一种重要的知识载体、生产力工具和新型信息产业迅速发展。那么随着ChatGPT的起势,同样会带动AI产业的迅速发展,生产力的解放,也会带动一系列新的就业岗位和新的业态。面对新的冲击,大厂也在适时地作出改变。

  像百度“文心一言”项目正在做上线前的冲刺,预计3月份测试后向公众开放。此外,网易、字节跳动、腾讯、阿里巴巴等也表示有相关产品在计划中。

  值得注意的是,ChatGPT主要是用英文模型训练,在面对中文语境时不会那么好用,不及英文对话得出的结果。无论是作为工具,是当成聊天机器人,还是其他什么用途,中国企业训练出的类ChatGPT产品会对中国人会更加友好。

  当谈到中国的AI模型,第一个想到的往往是像手机语音助手、智能音箱这样的产品,它们配套的AI相比ChatGPT确实不高级,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们面对的消费者本身就没有太高级的需求,更多是将它看做一个电子玩具,或是智能家居的入口,能做好这些功能,它们的任务就完成了,也就不太可能投入太高的资本。

  随着ChatGPT的爆火,国内有能力的企业一定会快速跟进,抛开实际用途不谈,它也能用来提升股价。之前不做,主要还是企业看不到具体的商业化用途。

  面对一个用海量数据训练出来的AI,要打败它还是有亿点点难度,既然逃不过这波浪潮,不如立马用起来。

  各行各业都在拥抱浪潮

  在ChatGPT浪潮兴起的同时,已经有人将其用在工作中,甚至用它赚到了第一桶金。

  在办公室工作中,ChatGPT可以直接用在做PPT、写法律文书、回邮件等一些不需要动脑的信息加工场景。举个例子,在互联网大厂,写周报是内卷文化的一大精髓,但是如何将毫无建树的一周写得波澜壮阔呢?用ChatGPT就行了,周报是废话的合订本,而它恰好可以是废话文学生成器,先给出核心概念,按照“总分”的结构进行回答,给出更正式和富有条理的长句,这样一篇能让上级满意的报告就完成了。

  在写周报要写到3000字甚至更长的互联网大厂,ChatGPT的存在简直如同沙漠中的绿洲。面对需要有一定理解力和逻辑的工作时,它也能表现得十分便利。

  例如ChatGPT可以按照用户的需要,写一篇小红书的安利文案,再加上几个emoji表情就完成了,把原来需要耗费大量时间的工作快速完成。

  在新闻工作中,它也能根据用户给出的主题列出的大纲,甚至直接写出一篇,而且更严谨、客观和扣题,像科技新闻网站 CNET 已使用 AI 工具撰写了数十篇文章;数字媒体巨头BuzzFeed已宣布将使用 ChatGPT生成更多新内容,目前最终的成文还是需要人类把关,但产出的效率是肉眼可见的提升。

  不过高效的工具可能也会带来更剧烈的内卷,微信、钉钉、QQ等即时通讯工具的存在模糊了生活与工作的边界,24小时待命改写了原来工时的概念。那么ChatGPT当人手一份后会发生什么呢?这里给大家一个想象的空间。

  除了提升工作效率,ChatGPT的热潮也让一些人赚到了一波红利。

  因为ChatGPT服务在国内无法直接使用,于是便出现了一批中间商,他们在ChatGPT海外官网批量注册账号以获取服务,转头搭建了一个“ChatGPT镜像”平台,通过小程序、网站等渠道对接用户,并把ChatGPT给出的答案转发给用户。

  他们会先用有限的对话数来留住用户,用官方的头像,模仿官方的元素和功能取信用户,然后以“付费提问”的方式将官方服务转售给用户,利用彼此的信息差来盈利。至于成本,由于这项技术对于开发者来说没有太大难度,真正付出的只有100多元的云服务器费用。据传,最早的一批人已经日入千元,一月甚至实现月入数十万元。

  有一说一,这是利用ChatGPT赚钱最快的方式了,但毕竟是游走于灰色地带的做法,以及伴随3月之后国内类似产品出现,这种方式能维持多久就要打个问号了。截至本文发布前,在微信小程序搜“ChatGPT”已经不显示搜索结果了。

  无论是聚焦ChatGPT本身还是之外,我认为它会成为人类生产生活中的工具之一,就像今天的电脑、智能手机一样,只不过这个工具看起来不像是工具,更像是放置于线上的机器人,使用主体依旧是人,而人恰恰是AI面对的最大变量。

  关键变量永远都是人

  ChatGPT的出现为人类解放生产力打开了一扇门,面对新的技术革新,更应该保有上进和奋斗之心。

  因为ChatGPT的技术原理本身没有实质性的改进,依旧是利用神经网络、海量的语言数据和文本数据来进行训练,通过机器来学习文字和文字之间序列的概率关系,基于上下文背景信息,通过概率关系来预测输出的序列词句。

  有了海量知识后,ChatGPT可以回答问题,解决问题,但依旧无法做到原创性的知识发现,它也承认自己的知识目前停留在2021年,如何创新,如何推陈出新还是要靠人解决。

  担心会被ChatGPT取代,担忧的根源在于人工智能的海量学习与人类原地踏步之间的反差,引用同行的一句话,“ChatGPT淘汰的那些人,其实早已经被淘汰”。面对无法避免的趋势,面对覆盖各个行业的AI工具,尽快学习且用起来,让自己站在趋势那一边。

  人工智能固然强大,但也要注意到,人的同理心、想象力、创造力,以及情绪、伦理、价值观、道德,能够立足当下,与时俱进,这是依靠数据训练的人工智能无法企及的,这些也是无法通过计算就能得出具体数值的价值。

  因此对人工智能来说,我们自己就是那个最大的变量,它可以取代部分岗位,但无法取代人类。ChatGPT其实也是这么想的,至少它的官方回答是这样的。


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:

登录 注册 退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