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a

商鞅变法廷辩与ChatGPT出圈带来的思考,要创新,要勇于打破常规

  大家好,我是四冶读史。

  秦孝公任用公孙鞅(姓公孙,名鞅),想实行变法,但担心国人议论自己,就组织主持开展廷论。

  卫鞅曰:“疑行无名,疑事无功。且夫有高人之行者,固见非于世;有独知之虑者,必见敖于民。愚者暗于成事,知者见于未萌。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。论至德者不和于俗,成大功者不谋于众。是以圣人苟可以彊国,不法其故;苟可以利民,不循其礼。”

  “论至德者不和于俗,成大功者不谋于众。”这与“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”有异曲同工之妙。愚昧的人在别人把事情办成了之后还迷惑不解,而聪明的人则在问题发生前就早已预见到了。具体结果是无法预测的,但是整体趋势是可以预见的。聪明的人就是依据自己掌握的知识,并结合当下的实际情况,对未来形势做出预见的。圣人是否需要依古法、循旧礼,关键看是否能强国、利民。这是聪明的实用主义。但甘龙不这么认为。

  甘龙曰:“不然。圣人不易民而教,知者不变法而治。因民而教,不劳而成功;缘法而治者,吏习而民安之。”

  治民在于安民,不可妄动,这是没错的,但要依据环境形势,不能只拘泥于书本知识,刻板地解读。如果环境形势岌岌可危,还抱残守缺、亘古不化,这无异于自取灭亡。而当时的秦国,形势已不容乐观,如果不变法图强,只知偏安西陲,固步自封,迟早是会被吞并的,强大的魏国已是虎视眈眈。秦孝公正是意识到这一点,才立志强国,也是形势所迫。而要强国,就不能因循守旧。

  卫鞅曰:“龙之所言,世俗之言也。常人安于故俗,学者溺于所闻。以此两者居官守法可也,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。三代不同礼而王,五伯不同法而霸。智者作法,愚者制焉;贤者更礼,不肖者拘焉。”

  商鞅(因封地在商,故曰商君,也称商鞅)也直指要害,说世俗的人都是这么想的。依古法、循旧礼“居官守法”或许勉强可以,而要王霸之业怕是不行的。“三代不同礼而王,五伯不同法而霸。”要王霸,就要创新,就要打破常规,依据环境形势找到适合自身的强国之道。何况,聪明的人制法,愚昧的人遵法;有才的人更礼,无能的人循礼。

  杜挚曰:“利不百,不变法;功不十,不易器。法古无过,循礼无邪。”

  变法自是为利为功的,一旦大成,何止利功百十。法古循礼,自然是不会有大错的,但人类的进步却不是法古循礼,是创新,是勇于打破常规。虽然会为此付出惨痛的代价,但这也是必须的,总比灭亡要好。

  卫鞅曰:“治世不一道,便国不法古。故汤武不循古而王,夏殷不易礼而亡。反古者不可非,而循礼者不足多。”

  把国家治理强盛并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方法,只要于国有利就不必因循古法,这是“汤武不循古而王,夏殷不易礼而亡”的深刻教训。创新的人无须责难,守旧的人不必赞颂。

  最近有一款AI聊天机器人火出圈了,它就是ChatGPT。你只要提一个问题,它几乎瞬间就能回答。而它的回答让很多人震惊,不可思议,感觉其似乎无所不能。这得益于其海量的数据、强大的算力和巧妙的模型。若要比这些优势,人类与其不在一个量级。

  随着人类与其交流的推进,其数据将越来越丰富,并还能通过这些数据进行自主学习,用人类产生的知识信息解决人类的问题,这是多么逆天呀。

  很多人就在想,它是否将完全替代人类?

  可以肯定的是,人类的很多职能正逐渐被AI替代。至于人类是否会被AI完全取代,这还不好说,或者我们换一个角度来讨论这个问题。

  AI赖以强大的基础是什么?是数据。数据是谁产生的?是人类。有人可能会说,AI也能产生数据。是的,AI是能产生数据,但是,是建立在人类已产生的数据的基础之上的,再加以归纳、提炼和组织,然后输出的。从本质上讲,这不是新数据,不是创新。

  比如英文单词“kungfu”,这是因李小龙而特意创造的一个词。这是一个全新的词,原来的词库是没有这个词的,而这个单词的发音,就是根据“功夫”的读音而来。与其它词的创造不一样,这个词的创造并没有遵循特定的逻辑,或许就是人类即兴的创造。

  AI是否也会提出海量数据中没有的问题,并进行创新呢?或者说没有任何逻辑的即兴创新呢?我们往往集中关注AI解决问题的能力,而忽略了提出问题的能力。提出问题本身也是一种能力,甚至比解决问题的能力更为重要。解决问题是执行能力,提出问题是创造能力。没有提出问题,何来解决问题?没有创造能力,何来执行能力?

  我们再回到这次廷辩。在等级森严的专制社会,商鞅就敢于对抗保守派,敢于诉斥顽固派,敢于挑战权威,敢于打破常规,敢于创新,言辞掷地有声,态度坚定不移,英风千载如见。这就是一种气魄,是一种胆略,是一种智慧,是一种担当,更是一种精神。而这种精神是值得我们敬畏与缅怀的,也是需要我们继承的。

  这,或许就是AI难以完全替代人类的。

  参考资料:

  1、《史记·商君列传》


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:

登录 注册 退出